吸煙有害健康是“大騙局”,尼古丁根本不致癌?告訴你真相

2024-01-27 01:08:54 來源:網絡整理

為瞭方便您關註最新的消息,動動您小手點擊“關註”,希望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真正期待您能及時的來交流和建議!

作為人口大國之一,我國的煙草消費量是很龐大的,目前約有3億左右的吸煙者,占比大約是全球吸煙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但這樣的數據,並不能說我國不註重吸煙對健康的影響,反而在進行瞭多番宣傳的情況下,哪怕是一些三四歲的孩子,也知道吸煙是不好的。

可即便如此,也有人宣稱吸煙有害健康其實就是個“大騙局”,對此表現出嗤之以鼻的態度。這是咋回事呢?

一、吸煙有害健康是“大騙局”,尼古丁根本不致癌?

在2014年,美國疾控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尼古丁並不直接導致癌癥。

這項發現打破瞭大眾長久以來的認知,重新定義瞭尼古丁與癌癥的關系。

尼古丁,也被稱為煙堿,是一種在茄科植物中自然生成的生物堿,它的名字源於其發現於煙草中。但實際上,除瞭煙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物也含有微量的尼古丁,比如土豆和西紅柿。

這些食物中的尼古丁含量極低,對人體無害,卻足以引發人們對尼古丁的新認識。

不僅如此,尼古丁的另一面也逐漸被揭示。在醫學領域,研究者們發現尼古丁在某些情況下對治療帕金森病和抑鬱癥等疾病有一定的幫助,這一發現為藥物研發提供瞭新的思路。

但需要註意的是,盡管尼古丁可能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有所助益,我們不能忽視其成癮性。

尼古丁的成癮性讓人們難以抗拒吸煙的誘惑,使得戒煙變得異常困難。

在吸煙的時候,當尼古丁進入人體時,它會以非常快的速度,也就是幾秒之內,就會通過血液傳輸到大腦。

接下來,就會發生尼古丁與大腦中的尼古丁乙酰膽堿受體結合的情況,並會引發一系列的生理反應。

尼古丁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能夠產生愉悅感的神經遞質。這種愉悅感是人們追求重復吸煙的主要原因之一。

尼古丁還會刺激瞭交感神經釋放腎上腺素,從而使得人們感到更為清醒和警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對尼古丁產生依賴性。

這是因為尼古丁在大腦中的持續刺激會導致神經細胞的適應性和變化。

簡單來說,大腦會逐漸習慣於尼古丁的存在,並開始依賴它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旦尼古丁攝入停止或減少,大腦會經歷一系列的戒斷癥狀,如焦慮、煩躁、抑鬱等。這些癥狀會導致強烈的渴求和復吸的沖動。

為瞭緩解這些不適感,個體往往會重新開始吸煙,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而成癮機制的形成,多半會伴有心慌、焦躁,以及註意力不集中等反應,需要吸煙才能緩解。

這樣的情況也就意味著,盡管尼古丁確實不在致癌名單當中,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認定瞭尼古丁是無害。

在煙草燃燒的過程中,存在著多種致癌物質,在尼古丁成癮性的作用下,長期吸煙的人,其健康層面遭受到的危害依舊是比較大的。

概況地來說,就是尼古丁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腫瘤誘發物”的角色,在人體內參與瞭惡性疾病和神經退化的生物過程。

二、煙草中的致癌的物質有哪些

小小的一根煙,別看是不起眼的,但這裡面實則隱藏著多種致癌物質,主要為焦油、一氧化碳,以及放射性物質等。

當煙草燃燒時,其中的有機物質在高溫下發生熱解和氧化反應,生成一系列的化學物質,最終形成焦油。

焦油中的一些成分,如苯並芘和亞硝胺,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明確列為致癌物質。

這些物質能夠直接對DNA造成損傷,引發基因突變,從而啟動癌癥的發生。

具體來說,苯並芘和亞硝胺等焦油成分能夠與DNA結合,形成加合物或交聯結構,導致DNA復制錯誤和細胞分裂異常。這些DNA損傷長期累積,最終可能導致細胞生長失控,形成腫瘤。

除瞭直接損傷DNA,焦油中的一些成分還能誘導細胞內部的氧化應激反應,產生大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種高度活潑的化學物質,能夠攻擊細胞膜、蛋白質和DNA,進一步加劇細胞的損傷和突變。

非但如此,焦油中的一些化合物還能影響人體內的代謝酶活性,幹擾正常的代謝過程。

例如,焦油中的多環芳烴可以抑制一些解毒酶的活性,導致致癌物質在體內長時間停留並發揮其毒性作用。

遭受到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帶來的影響,吸煙者出現肺癌、喉癌、食管癌和多種其他癌癥的風險幾率,會比沒有吸煙的人要提升不少。

研究顯示,長期吸煙者體內的焦油成分與癌癥發病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即吸煙的量和時間越長,患癌的風險就越高。

一氧化碳作為煙草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有毒氣體,也具備致癌性。

當煙草燃燒時,其中的纖維素和相關有機物質在缺氧條件下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不易與其它物質發生反應,因此在吸煙時大量吸入肺部。

在肺部,一氧化碳會影響血液的攜氧能力。正常情況下,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負責從肺部運輸氧氣到身體各個組織。

但是與人們生存所需的氧氣相比,一氧化碳反倒更容易跟血紅蛋白的結合,這就會令血紅蛋白無法將氧氣輸送到細胞,引發缺氧這一危機。

細胞一旦處於缺氧環境,為瞭能夠生存下來,就會采用無氧代謝的方式,產生乳酸等代謝廢物。

這些代謝廢物對細胞造成毒性作用,損傷細胞膜和DNA,促使細胞發生突變,最終可能形成腫瘤。缺氧還能刺激血管生成,為腫瘤提供更多的養分和氧氣供應。

在缺氧環境下,身體還會釋放出血管生成因子等化學信號,促進新的血管生成。

可不能認為這是好事情,實則這些新生的血管會成為腫瘤的“供養設備”,令腫瘤在有瞭足夠的營養和氧氣之後,表現出快速生長和擴散的反應。

除此之外,煙草中包含的放射性物質在致癌過程中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放射性物質,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微小顆粒和氣體,是如何在人體內發揮其破壞作用的呢?

放射性物質,如釙-210和鉛-210等,是煙草中一種特殊的污染物,它們不斷地釋放出離子輻射,對人體細胞和DNA造成損傷。

這些放射性物質通常來源於礦物、土壤、水和大氣等自然環境中,也可能通過某些農藥和工業過程進入煙草中。

當人們吸煙時,煙草中的放射性物質被吸入肺部,就會與細胞之間進行直接地接觸。

放射性物質會釋放出α粒子、β粒子、γ射線和中子等不同類型的輻射,繼而讓細胞在不同程度上被損傷。

這些輻射能量該足以破壞DNA的雙螺旋結構,導致基因突變和細胞死亡。

細胞突變是癌癥發生的關鍵步驟,當DNA受到損傷時,細胞無法正常地進行復制和修復。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突變的細胞一點點兒地累積起來,就會促使細胞出現生長和分裂失去控制的情況,進而腫瘤就容易形成。

除瞭直接損傷DNA,放射性物質還能引發炎癥和氧化應激反應。

炎癥是身體對損傷和感染的自然反應,但如果炎癥持續存在或反復發生,它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組織損傷。

氧化應激反應則是體內自由基水平上升,這些自由基在體內並不“老實”,而是會惡意地攻擊細胞膜、蛋白質和DNA,使得細胞的損傷和突變狀況加劇。

放射性物質還能幹擾人體內的生物鐘和內分泌系統。生物鐘控制著身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如睡眠、飲食和代謝等。

內分泌系統則分泌激素,調節身體的各種功能。放射性物質能夠幹擾這些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反應和疾病。

當然,除去這幾種致癌物質之外,煙草裡面還有其它物質,也是會致癌的,這裡就不一一地進行說明瞭。

可就是在吸煙有害健康這一理念,已經算得上是普遍的認知的基礎上,依舊有很多人沉迷於煙草中無法自拔。

這些人還很振振有詞的稱身邊有認識多年的朋友,其中吸煙的反而更長壽,壓根兒就沒有患上肺癌、喉癌之類的嚴重性疾病。

並且在不節制的情況下,有些人一天下來,少則幾根煙,多則能吸上個兩、三包,甚至更多,身體也沒啥大毛病。

三、為何有人長期吸煙並未患上癌癥

大多數吸煙者並未患上癌癥,這背後又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事實上,這與我們人體內在的DNA修復能力和個體差異性密切相關。

人體神奇的DNA修復能力,真的是帶有著未知的驚喜。DNA,作為我們身體的“藍圖”,其穩定性和完整性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

幸運的是,人體擁有一套復雜的DNA修復機制,能夠在受到損傷時進行自我修復。

對於吸煙者來說,這套機制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瞭香煙中致癌物質的危害。

但不是所有吸煙者都能享有這種“幸運”,這也就引出瞭下一個關鍵因素——個體差異性。

個體差異性,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基因、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都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狀況。例如,某些人由於遺傳因素,體內AKR1C2基因表達較強。

這種基因能夠有效地修復由多環芳烴帶來的細胞損傷,從而降低患癌的風險。這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防護盾”,有的能更好地抵禦煙草的侵害。

隻不過,即使有瞭這些“防護盾”,吸煙仍然是一個危險的遊戲。畢竟,煙草中的有害物質種類繁多,且對人體的傷害是全方位的。

長期吸煙,無異於在不斷削弱我們的“防護盾”。最終,即使是擁有強大DNA修復能力和AKR1C2基因的人,也難以抵擋煙草的侵襲。

結語:

綜上,尼古丁雖然不能直接致癌,但卻會令人吸煙上癮,而煙草中含有不少致癌物質,因此吸煙對健康的傷害還是存在的,並不代表尼古丁不在致癌名單裡面,就可以大肆地吸煙瞭。

而且戒煙不僅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更是對傢人和社會的負責,畢竟二手煙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讓我們共同努力,拒絕煙草,珍惜生命,為創造一個無煙的環境而奮鬥。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在下面留言吧!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