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吃得越清淡,壽命越長?看完顛覆認知

2024-02-24 10:58:50 來源:網絡整理

吃什麼、怎麼吃,是我們每天都要關心的問題。

剛剛過完年,經歷瞭一日三餐頓頓大魚大肉的“洗禮”,想必大傢對那種解瞭褲腰帶還是撐得慌的感覺一定記憶深刻。

然而,吃飯一時爽,吃完火葬場!經常吃太飽,危害可不隻是月半那麼簡單。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子刊《自然·代謝》過去發表的一項研究證明瞭: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研究人員對800隻小鼠進行瞭“限制飲食”和“隨意進食”的實驗,結果發現——

在壽命上,長期限制性進食小鼠>早年限制性進食小鼠、晚年轉為隨意進食小鼠>早年隨意進食小鼠、晚年轉為限制性進食小鼠>長期隨意進食小鼠。

也就是說,如果從年輕時就堅持限制住飲食,那麼到老年時可以活得更長、更健康。

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和威斯康星大學也曾以恒河猴(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3%)為研究對象,展開過長達20年的觀察研究。

研究則顯示,每天進食量減少30%的猴子,最長壽命達到瞭43歲,壽命延長瞭20年;而隨意進食的猴子,死亡率大約是前者的3倍,高達37%。

雖然動物實驗中得到的結果,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但經常吃太飽,真的很傷身!

首先是胃,胃腸道長期超負荷,胃黏膜就一直處於“緊張工作”的狀態,而一旦胃黏膜屏障受到破壞,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糜爛這些難搞的毛病就可能纏上你。

其次,能量過剩帶來的是體重增加,而人一旦超重,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發病風險就會增加,甚至可能導致肝癌、胃癌和胰腺癌。

那麼,如何把握好這個吃的“度”呢?

美國耶魯大學通過確定參與者的基線熱量攝入量,以減少熱量攝入組(八分飽)、照常飲食組為對比,分析瞭其後2年限制卡路裡攝入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表明,每頓吃“八分飽”,可以改變脂肪組織的基因表達,使身體的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有助於提高壽命。

關於“飽”的程度,衡量標準主要靠自我感知,一般來說,吃到七、八分飽就應該放下碗筷瞭。

七分飽時,胃裡還沒覺得滿,對食物的熱情卻已經下降,吃飯的速度也明顯變慢,雖然不吃也不會餓,但還是會習慣性地多吃一點。

八分飽則是胃裡已經可以感覺到滿,但再吃幾口也不會難受的程度。

摸摸肚子上憑實力在春節攢出來的小肉肉,你是不是已經打算“洗心革面”,下定決心吃點清淡的?

如果要問,在中國養生界還有什麼“四字箴言”能和“多喝熱水”肩並肩,那一定是——“吃清淡點”

吃得越清淡,壽命越長?

不少人信奉飲食越清淡越好,甚至不吃肉、隻吃素,認為能夠長壽。

偶爾吃一兩頓還行,要是天天吃、頓頓吃,反而會降低體質,更容易被疾病侵襲。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物質,在合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隻能靠食物供給。

而植物細胞不僅蛋白質含量少,還被細胞壁緊緊包裹著,遠不如動物蛋白那樣易被人體吸收。

長期吃素,容易出現疲憊乏力、面色蒼白、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情況。

營養嚴重缺乏時,還可能導致結石、骨質疏松等問題,甚至造成癡呆。

此外,長期吃素也可能引起脂肪肝。

肝臟運輸脂肪的過程需要蛋白質的幫助,長期吃素,尤其是將蔬果代替正餐,很可能會因為營養不均衡而缺乏蛋白質,導致脂肪的轉運出現問題,引起脂肪堆積。

而且,水果大多富含果糖,果糖能被身體直接吸收,攝入過多無法及時消耗,很容易轉變為脂肪囤積在肝臟。

已有研究證實,果糖的攝入與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現瞭很強的正相關。

加之與吃肉的人相比,吃素的人更容易感到饑餓,在消化系統的刺激下,通常會吃更多的米飯、面包等碳水化合物以增加飽腹感,同樣可以變成脂肪。

那麼,真正的“清淡飲食”到底是怎樣的?

“清”不是無油無脂,“淡”不代表不放鹽,而是減少或避免攝入高脂、高鹽與高糖食物。

“清淡”其實是相對於“肥甘厚味”而言的,應該包括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大豆堅果等在內,食材全面、營養均衡,並且把動物性食物和油、鹽、糖等控制在合理范圍。

同時,也需要警惕食物中的隱形脂肪,如沙拉醬、糕點、面包等,以及罐頭、咸菜、香腸等隱形鹽。

在烹飪方式上,避免煎炸、熏烤,優先選擇蒸、煮、燉、拌、炒。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