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龍八部》的歷史背景出發,探究宋朝與周邊政權的關系

2024-02-02 10:19:04 來源:網絡整理

導語

《天龍八部》堪稱金庸武俠的集大成之作,人物角色之豐富多彩、故事情節之離奇曲折、歷史背景之紛繁復雜,無出其右者。書中人物角色、故事情節均為文學虛構,歷史背景卻有據可循,不僅展現瞭精彩絕倫的武林恩怨、江湖紛爭、愛恨情仇,也展開瞭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天龍八部》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其時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大理、吐蕃,各據一方,女真尚未崛起。作為傳統正朔的宋朝,與遼、西夏、大理、吐蕃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既有合作,也有沖突。這種復雜的國際關系和民族矛盾,在《天龍八部》主要人物角色的矛盾沖突中有著充分表現,並直接造成瞭主角蕭峰的悲劇結局,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戰爭與和平》、北宋時期的《罪與罰》。

宋、遼、西夏、大理和吐蕃諸部形勢圖

《天龍八部》的人物角色

《天龍八部》人物眾多,出場的角色就有二百多人,除卻女性角色不言,最重要的當然是蕭峰、段譽、虛竹三個主人公。另外,慕容復、鳩摩智、丁春秋等人物也有相當戲份。

1、蕭峰:本為契丹人,生活在宋境,曾任丐幫幫主,後得知為契丹人,遭人排擠,返回遼國輔佐遼國皇帝,後為阻止遼國攻宋,自殺身亡。蕭峰既代表宋,又代表遼,集中體現瞭宋遼之間的矛盾沖突。

2、段譽:大理國王爺段正淳之獨子,大理國的皇位繼承人,風流多情,敬慕蕭峰為人,與蕭峰、虛竹結為異姓兄弟,曾赴遼營救蕭峰,後回大理繼承皇位。段譽是大理國的代表。

3、虛竹:本為少林寺小僧,木訥老實,不善言辭,經歷最為傳奇,成為逍遙派掌門兼靈鷲宮主,並娶得西夏國公主,成為駙馬,曾赴遼營救蕭峰,後隱居靈鷲宮。虛竹是西夏國的代表。

4、鳩摩智: 吐蕃國護法國師,號”大輪明王“,癡迷武學,曾挑戰大理,決戰少林,後一身內力被段譽所吸,功力盡失後大徹大悟,返回吐蕃,終成一代高僧。鳩摩智是吐蕃的代表。

《天龍八部》劇照

《天龍八部》的歷史背景

金庸曾在《天龍八部》書說到“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

宋哲宗名趙煦,宋神宗之子,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十五年,共使用元祐、紹聖、元符三個年號,他在位的十五年,可以清晰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一是英宗高太後垂簾聽政時期,年號元祐,為期八年,高太後掌控朝政,重用舊黨,打擊新黨,盡廢宋神宗時期的熙寧、元豐新法,宋哲宗形同傀儡;二是宋哲宗親政時期,年號紹聖、元符,為期七年,他啟用新黨,盡逐舊黨,紹述父親的熙豐新法,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使得宋朝國力達到巔峰。

宋哲宗在位期間,國際形勢和民族關系十分復雜。

北方有遼並立,雙方處於和平局面,並未爆發軍事沖突;西北有西夏並立,雙方戰爭持久不斷,宋朝占據戰略優勢,迫使西夏屈膝求和;再有吐蕃諸部,與宋朝亦敵亦友,時和時戰,但無力形成威脅;西南有大理,偏居一隅,與宋朝交往甚少;女真生活在遼東,飽受遼國壓迫,正在悄然崛起。

正是這種復雜的國際關系和民族矛盾,給瞭金庸創作《天龍八部》最好的歷史背景。

宋哲宗畫像

宋朝與周邊政權的形勢和關系

宋哲宗時期,是宋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一改積貧積弱、外戰外行的頹勢,對外采取戰略攻勢,軍事和外交表現十分強勢,打的西夏求和、吐蕃臣服,遼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1、遼:幽雲十六州的你爭我奪,澶淵之盟的百年和平

遼為契丹人所建,歷史比宋朝更早。

中原還在五代更迭,十國並立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統一草原,建立遼國,多次統兵南下,進攻幽州(今北京),但都被中原政權打退。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繼位後,繼續進攻幽州,仍然屢戰屢敗,直到公元936年,才以出兵幫助石敬瑭為代價,不花一分一文得到夢寐以求的幽雲十六州。

得到幽雲十六州,極大促進瞭遼國的文明進程,也使他得到瞭南下中原的重要基地;失去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政權失去瞭最重要的戰略屏障,故而幽雲十六州成為遼國和中原政權的爭奪焦點,後周世宗柴榮曾率軍親征幽州,無奈因病早逝,功虧一簣;宋太祖趙匡胤忙於削平割據政權,未暇出兵北伐。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致力於收復幽雲十六州。公元979年,趙光義親征幽州,遭遇高粱河慘敗,收復幽州的初次努力宣告失敗。公元986年,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三路大軍並舉,試圖收復幽雲,卻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趙光義兩遭大敗,此後再也沒有向遼國主動進攻。

宋太宗、真宗在位期間,是宋遼軍事沖突最為劇烈頻繁的時期,雙方大仗小仗打瞭無數次,宋軍有兩次大舉北伐,遼軍有五次大規模南侵。頻繁的宋遼戰爭呈現出一個顯著規律:誰主動發動進攻,誰就以失敗告終。這個規律充分說明宋遼雙方實力十分均衡,宋朝無法收復幽雲,遼國也無力擴大地盤,不停的打仗對誰都沒好處。在這種均衡態勢下,公元1004年,宋遼雙方達成澶淵之盟。

幽雲十六州形勢圖

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約為兄弟之國,互不侵犯,維持瞭長達百年的和平局面。

宋哲宗在位期間,遼國正是《天龍八部》中重用蕭峰平定耶律重元之亂的遼道宗耶律洪基在位。

宋哲宗致力打擊西夏,為避免兩面受敵,繼續維持與遼國的和平局面。西夏是遼的盟友,在宋朝的軍事打擊下近乎亡國,引發耶律洪基的不安,他充當調停者的角色,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宋廷斡旋,試圖促成宋夏和談,另一方面派人毒死西夏的好戰份子梁太後,向西夏施加壓力。

據史料記載,耶律洪基在調停時,似乎嘗試使用瞭武裝規勸手段,曾在接近宋朝代州一帶巡狩,其兵馬遼先鋒一度距雁門關以北不到十裡。《天龍八部》中,蕭峰在雁門關力阻耶律洪基南下侵宋,應該就是基於這一段歷史史實。不過,以宋遼雙方的實力對比,耶律洪基此舉應該隻是故作震懾,他絕不敢真的為西夏出頭,破壞宋遼的百年和平,一旦打起來,遼國未必是宋朝對手。

在遼的調停下,宋朝與西夏重歸和平,宋、遼、夏的三角關系趨於穩定。耶律洪基在位時間近五十年,忠奸莫辨,難稱明君,但始終堅持與宋通好的政策,曾出使遼國的蘇轍評價他“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

直到終臨之際,耶律洪基還殷殷告誡子孫“南朝(宋朝)通好歲久,汝性剛,切勿生事。”這其中既有耶律洪基承平日久,不好戰事的原因,更是宋朝國力強盛,才使得遼國不敢輕舉妄動,擅動幹戈。

總體來說,作為《天龍八部》背景的宋哲宗時代,宋遼雙方依舊維持和平局面,沒有爆發任何軍事沖突,對雙方百姓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福音。金庸就是利用這段歷史,虛構瞭蕭峰迫使耶律洪基允諾終生不得侵宋的情節,蕭峰力阻宋遼開戰也是不願見破壞和平,生靈塗炭。

遼道宗耶律洪基(劇照)

2、西夏:強勢插足的第三者,狼狽不堪的西北狼

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是這樣描述西夏的:

西夏疆土雖較大遼、大宋為小,卻也是西陲大國,此時西夏國王早已稱帝,當今皇帝李乾順,史稱崇宗聖文帝,年號“天祜民安”,其時朝政清平,國泰民安。

西夏為黨項人所建。黨項早年依附唐朝,因助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割據一方,擁有銀州、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均位於陜西省)。

宋太宗時,黨項首領李繼捧入朝獻地,他的族弟李繼遷不願歸附,糾結一幫人騷擾宋朝,宋軍幾次進討都無法消滅,五路大軍伐夏也無功而返。李繼遷壯大勢力後,與遼國結為姻親,被封為夏國王。宋真宗即位後,為息事寧人,竟把五州之地白白送給李繼遷,使得李繼遷成為西北大患。

李繼遷死後,李德明繼位,不斷向南、向西擴張,控制瞭河西走廊。李德明死後,李元昊繼位,公然稱帝獨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鬧獨立時,正值宋仁宗在位之時,宋朝國力不振,軍備松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戰役中,三戰皆墨,傷亡慘重,“一戰不及一戰”。

西夏國力不如宋遼,但善於利用宋遼亦敵亦友的關系,既與遼時戰時和,又與宋時戰時和,強勢插足於宋、遼之間,成為一頭喂不飽的餓狼。遼國介入宋夏戰爭,趁火打劫,居中斡旋,宋朝不得不與西夏和談,簽訂“慶歷和議”,以封李元昊為西夏主、賜歲幣的條件,換來西夏對宋稱臣,花錢免災。

西夏疆域圖

李元昊死後,秉常繼位,其母梁太後控制朝政,屢次侵犯宋朝。宋神宗改革變法,富國強兵,開熙河,斷西夏右臂,並對西夏采取戰略攻勢。公元1081年,宋朝五路大軍會攻西夏,險些攻破夏都,卻功虧一簣,潰敗而歸;公元1082年,西夏大軍圍攻孤懸在外的永樂城,宋朝痛失軍民數十萬,永樂城被攻陷。其後,西夏多次進攻宋朝,均損失重大,遂轉向戰略防禦,不時擾宋。

宋哲宗在位期間,西夏正值夏崇宗乾順在位,也就是《天龍八部》中為女兒招婿的西夏國王,但此時梁太後仍然控制朝政,這位女強人兼好戰分子對外窮兵黷武,在哲宗親政前的元祐年間,連年對宋朝發動戰爭,盡管宋廷保守派當政,不熱衷對外戰爭,但西夏仍然屢戰屢敗。

宋哲宗親政後,紹述神宗開疆拓土之功,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並采取步步為營的“彈性防禦”戰略和“淺攻”策略,逐步建立對西夏的戰略優勢,經過洪德城戰役和兩次平夏城戰役,打的西夏潰不成軍,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不得不向宋朝乞和,宋朝卻不想理會,有趕盡殺絕之勢。

看著宋朝強勢進攻西夏,西夏無力支撐,遼國本不想趟這趟渾水,但西夏萬一完蛋,遼國就得唇亡齒寒。為瞭牽制宋朝,作為西夏大哥的遼國不得不出面調停。宋朝態度相當強硬,但看在遼國的面子上,哲宗表示“夏國罪惡深重,雖遣使謝罪,未當開納。以北朝遣使勸和之故,令邊臣與之商量,若至誠服罪聽命,相度許以自新。”也就是說,到底是不是議和,還要看西夏的態度如何。

遼國為瞭迫使西夏議和,下足瞭血本,竟然派人毒殺瞭好戰分子梁太後,使得夏崇宗得以親政,這下子西夏徹底服氣瞭,遣使向宋廷謝罪,謝表用辭謙卑,俯首稱臣,終被宋朝接納,宋夏重歸和平。史料稱“(西)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

可以說,《天龍八部》故事發生的宋哲宗時期,是宋朝對外軍事和外交成就最輝煌的階段,特別是哲宗親政後對西夏的窮追猛打,讓人揚眉吐氣,根本對宋朝構不成什麼威脅,《天龍八部》中寫西夏在宋哲宗時代還不忘長驅直入、侵犯大宋的夢想,也隻能是做做夢瞭。

西夏王陵

3、吐蕃:不復輝煌的吐蕃諸部,時戰時和的亦敵亦友

吐蕃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唐朝時建立瞭強大的統一王朝,但在公元842年後因王位爭奪陷入分裂,此後又發生大規模起義,導致吐蕃王朝徹底被摧毀,吐蕃諸部進入分裂階段,王室後裔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史稱“族種分散,大者數千傢,小者百十傢,無復統一矣。”

眾多分裂勢力中,有一支在青唐(今青海西寧)一帶活動,被稱為“青唐羌”,他們生活在河湟谷地,即黃河與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帶,逐漸強大起來並建立政權,名曰“唃廝囉”。唃廝囉政權曾在宋真宗時期與宋朝發生軍事沖突,但在三都谷一戰被宋軍擊敗,隻好向宋朝朝貢修好。

黨項崛起後,與占據吐蕃諸部發生軍事沖突,雙方視對方為仇,宋廷趁機招撫吐蕃諸部,利用他們來牽制黨項,李繼遷就是被吐蕃六谷部首領潘羅支幹掉的,但後來潘羅支被李繼遷之子李德明使用反間計幹掉,六谷部解體,吐蕃諸部在唃廝囉帶領下繼續與西夏對抗,成為西夏的心腹大患。

這一時期,宋朝出於牽制西夏的需要,對吐蕃以安撫籠絡為主,冊封唃廝囉首領,雙方成為同盟關系,共同對付西夏,但由於宋仁宗時期始終對西夏采取守勢,並未和吐蕃聯合發動實質性攻勢。直到宋神宗時期,為打擊西夏,開熙河之役,斷西夏右臂,“招撫大小番族三十餘萬帳”,將很多吐蕃部落收歸帳下,唃廝囉打不過宋朝,隻好遣使入貢,受到宋廷冊封。

宋哲宗時期,唃廝囉政權想收復熙河,便和西夏聯合攻宋卻遭遇大敗,又不得不向宋廷遣使謝罪,雙方重歸於好。到哲宗元符年間,唃廝囉陷入內亂,不能統一,宋朝趁機出兵,攻占青唐,控制瞭河湟一帶,進一步鞏固瞭對西夏的戰略空間優勢。

由此可見,《天龍八部》背景下的宋哲宗時期,青藏高原一帶始終處於混亂的割據狀態,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比較穩定的割據政權就是占據河湟流域近百年的唃廝囉,在西夏和宋朝之間搖擺不定,跟宋朝時戰時和。《天龍八部》中的鳩摩智被稱為吐蕃國師,顯然是不太符合史實的虛構。

吐蕃諸部和唃廝囉政權

4、大理:若即若離的藩屬,存在感不強的小國

大理的歷史比宋朝還早,公元937年由段思平建立。

由於偏居西南,大理和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原王朝基本沒有交往。宋朝滅亡後蜀,與後蜀瀕臨的大理覺得有點唇亡齒寒的意思,遣使入宋表示祝賀,並多次入貢請求通好,雙方建立瞭名義上的宗藩關系,但實際上的政治交往不多,大理國力有限,關起門來過日子,沒有和宋朝發生過軍事沖突,一直處於若即若離的狀態,存在感很弱,直到宋徽宗時才有宋廷正式冊封段正嚴為大理國王的記載。

《天龍八部》的背景是宋哲宗時期,當時的大理國王就是“風流多情”的段正淳,但當時大理國的實權被高氏控制,“段姓有國無權,高姓有權無國”,後來段正淳禪位給兒子段正嚴,自己出傢為僧。段正嚴又叫段和譽,金庸應該就是以段和譽為原型塑造段譽這個角色的。

大理國地圖

結語

北宋是古代歷史上民族矛盾極其突出的時期,宋哲宗時期又是宋朝國力軍力最為強盛的時期,金庸將這一階段作為《天龍八部》的創作背景,顯然是一個極佳的選擇。在真實的歷史上,宋、遼、西夏、吐蕃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宋、遼、西夏大致呈三足鼎立之勢,但宋遼實力相當,因此不輕易開戰,能維持相對和平;西夏實力略遜一籌,因此與宋遼時戰時和,勝少負多,僅能自保;吐蕃諸部不能統一,既是各方籠絡對象,也是各方控制對象,時而聯宋攻夏,時而聯夏攻宋。

這一切的戰爭與和平,都是各方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選擇。紛繁復雜的國傢關系和民族矛盾,揭示著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遼史》、《西夏書事》、《宋會要輯稿》等。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