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現代化的時尚大都市,以港興商,以商興市的魔都值得觀光

2024-03-05 23:53:41 來源:網絡整理

在整個20世紀的中國,上海始終是一個代表著時尚的城市,從三四十年代紙醉金迷的不夜城,到五十年代飄著香風的南京路,再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流行文化之都,上海不但是潮流的引導者,更是時尚的締造者。隨著《繁花》的播出,劇中的上海塑造出一個九十年代的綺麗世界,黃河路、和平飯店、國際飯店等許多上海地標已成新晉熱門打卡點。

外灘之夜的浪漫;人民廣場之夜的親切;衡山路之夜的神秘;淮海路之夜的高雅;南京路之夜的繁華……上海旅遊,以都市風光、文化、商業聚集為主要特色。今年春節8天假期期間,上海接待遊客近1676萬人次,同比增長約50%,旅遊消費收入達191億元。

上海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1843年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與租界。昔日上海的主要構成,如金融、工業、冒險傢、海派生活方式等,都與一個“洋”字沾邊。如今通過智能化的洋山港,遊客便能感受到上海引領世界的雄心。上海,這座因河而興、通江貫海的城市,在100多年的時光裡,從一個聚散離合的碼頭變為瞭吞吐萬匯的港口。

1、上海以港興商

上海(簡稱滬),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是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長江在這裡入海。1300多年前,船隻載著東方的文明從上海揚帆起航,駛向世界各地。上海以港興商,以商興市,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從吳淞江下遊的一個漁村,發展成瞭國際性的大都市。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達瞭極為嚴厲的“海禁令”,禁止在中國近海貿易和航運。直到康熙年間,清政府才開放最南端的廣州一口,並設立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洋貨行”(或稱洋行等)。1684年,康熙皇帝開始陸續創設東南沿海閩、粵、浙、江四海關,開海貿易。

清初繼承明代的朝貢貿易體制,繼而由於閉關政策的需要,清政府逐步收縮對外貿易口岸,由多口通商限制為廣州一口通商,清政府的朝貢貿易體制也隨之改變為廣州貿易體制。換句話說,廣州貿易體制已不是朝貢貿易體制,這種貿易體制限制諸多且極其保守,同時存在體制的內在缺陷,不斷與西方的所謂全球自由貿易體制發生激烈沖撞。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即是這種矛盾激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清政府的戰敗以及《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被迫簽訂,1842年徹底結束瞭延續120多年的廣州貿易體制。取而代之的是在上海形成一種適應不平等條約制約的上海貿易新體制。

根據《南京條約》,清政府同意開放廣州、上海、廈門、福州、寧波五口通商口岸。上海貿易體制主要由外商或外國洋行、外國金融機構、外國駐上海領事、華商或貿易行號、買辦、江海關、上海地方官府等因素構成的貿易鏈條,它們相互作用,推動瞭上海對外貿易的運行。

上海是外商最為青睞的地方,他們挾著雄厚的資本紛紛登陸上海灘。當然也包括瞭許多極具冒險精神但資本短絀來上海尋找發財商機的人。據記載,外商在上海設立的洋行在1847年為24傢,1850年為32傢,1852年為41傢,1859年達62傢,呈直線上升。開埠後的上海外商一是資本雄厚,像怡和、寶順、旗昌、沙遜、瓊記等洋行都是老牌的英美洋行,在廣州貿易時大都靠從事鴉片貿易起傢,積聚瞭相當雄厚的資財。在上海貿易體制中,洋行外商享受著比廣州貿易體制更大更多的市場行為的自由。

如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20號的和平飯店北樓,當時(1877年)新沙遜洋行購得瞭美商瓊記洋行在外灘南京路轉角處的大樓(沙遜大廈),用於洋行的辦公活動。1926年,他們在原址上翻建瞭新的大廈,3年完工,總高77米,共12層,綠色銅護套屋頂為最大特色,曾經是猶太商人維克多·沙遜在“遠東第一高樓”,最初名為沙遜大廈,現在是和平飯店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飯店曾經歷瞭多次改名和改造,如1956年定名為和平飯店,1965年與毗鄰的匯中飯店(和平飯店的南樓)合並瞭。

開埠初期的上海商人大多從廣州等地尾隨洋行外商來滬,以後寧波等地商人逐漸加入。上海商人相對比較開放,善於學習,很快適應瞭外商的貿易規則和習慣。上海商人起初靠依附洋行外商組織洋行需要的貨源,代理銷售洋行的外國商品。以後隨著上海商人越來越熟悉和適應上海貿易體制,逐漸發展壯大,不僅成為外商的貿易夥伴,更是商業競爭對手。

為瞭使得貿易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外商采用瞭起著中介作用的買辦,形成瞭買辦制度。

以前人們指責買辦幫助洋行外商打開瞭中國市場,使得外商通過買辦深入中國內地,掠奪中國資源,傾銷外國機器制品,加速瓦解瞭中國傳統經濟,起到瞭西方列強的幫兇作用,使得中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不斷加深。這從政治上來看,具有一定道理。但是,買辦不僅大多懂得外語,通曉中國市場情況,也熟悉洋行外商在鴉片戰爭後推行到中國的貿易規則,瞭解外商的生活習性,他們在本來受到阻隔的中外貿易兩端架起瞭橋梁。

買辦由於在通商口岸經商或為官多年,比較瞭解西方的貿易規則。以前認為他們出讓瞭許多國傢權益,對外國侵略者步步退讓,使得中國越陷越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但是,在當時的大背景下,上海地方官員能夠直接面對西方列強,在無可逆轉的情況下,他們不像廣州地方官員回避矛盾,消極應對,而是選擇瞭直接面對,逐步熟悉西方的貿易規則,在可能的情況下據理力爭,維護中國商人的權益,應該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盡管這種體制的轉型是在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過程中進行的,但它意味著中國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在轉型過程中獲取瞭現代功能。

上海貿易體制的形成既有外力的作用,也有內在的原因。它是西方列強通過槍炮強行推行的結果,因此,它具有自身的特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復制到各通商口岸,成為條約體制的重要樣板。但是,中國在邁向新時代的同時,又套上瞭許多不平等條約的鎖鏈,損害瞭中國的國傢主權,中國墜入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近代中國海關的轉型實際上是清朝獨立的封建海關轉變為受列強控制並與西方貿易體系接軌的近代海關。列強與清廷的博弈基本上也秉承其對付口岸地方官的模式,以武力迫使朝廷屈服,以適當利益誘使其合作。洋商人在商業活動中是一個互相依存的利益共同體,彼此是“謀求共同利益中的共生關系”。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港口,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也能順利靠港。上海在離岸32千米的小洋山島和附近的大洋山島及其他幾個島嶼,共同構成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深水港區(水域深達16米),在亞洲,釜山、香港、新加坡都有著天然的深水港區。

在忙碌的碼頭上,遊客經常能看到穿梭在洋山港的智能“搬運工”。它們是自動引導運輸車,也被稱為“AGV小車”。它們無人駕駛,可自動導航,還可以根據實時交通狀況提供最優路線。洋山港在2023年的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瞭250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瞭4.6%,整個上海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約占全球總量的十分之一。

2、大都市的印記

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有高聳的大廈、川流不息的車輛、時尚的流行文化。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如果你去上海旅遊,除瞭高樓大廈,你還會看到歷史在上海留下的各種印記,自然在上海造就的極致美景,科技賦予上海的非凡活力。

上海的歷史其實很長。在古代,上海是一個海邊的漁村。春秋時期,上海屬於吳國屬地;戰國時期,上海為楚國貴族春申君黃歇的封邑,因此上海有個別稱為“申”。

唐朝時,上海地區第一次有瞭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名為“華亭縣”。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於華亭縣和昆山縣,崇明地區屬於海門縣。宋朝在上海地區設立瞭一個征收酒稅的辦事機構。因為這個機構緊靠吳淞江(今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所以機構得名“上海務”。南宋時,朝廷在上海浦的西岸設立瞭市鎮,名為“上海鎮”,屬華亭縣管轄。當時的上海作為一個新的貿易港口,成為商賈雲集之地。元朝時,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設立上海縣。

在明代,吳淞江成瞭黃浦江的支流,匯入長江的河流從吳淞江變成瞭黃浦江,但古代的地名一直保留著,因此黃浦江匯入長江的地方依然被叫作吳淞口。在漲潮的時候,人們時常可以在這裡看到“吳淞三夾水”的奇景。此景由灰黃色的黃浦江水、土黃色的長江水和藍色的東海水融匯而成。

現代意義上的“上海”始於開埠。1927年,國民政府將上海列為特別市,1930年改為直轄市。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把上海定為中央直轄市,上海面積6340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直轄市。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繼續作為中國經濟的中心蓬勃發展。

站在吳淞口燈塔上遙望東方,前方的海洋讓上海與世界相連,而身後的長江能夠深入中國廣闊的腹地。通江達海的優越地理位置,是這座城市最原始的資本。上海的價值,便體現在這裡。

外灘最早是一片泥濘的淺灘。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迫成為開埠通商的口岸。來華的英國人,一上岸就看中瞭外灘,於是這個1500多米的濱江地段,被劃為瞭英國的租界。外灘的歷史也從這一刻發生瞭轉變。

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瞭二十餘棟不同時期、不同國傢、不同風格的建築,因此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百餘年來,外灘一直被視為上海的標志和城市歷史的象征。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如果你身處外灘,就已經處在瞭上海的歷史和變化中。

1943年起,外灘的正式路名定為“中山東一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外白渡橋,有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大樓、有利大樓、日清大樓、中國通商銀行大樓、輪船招商總局、匯豐大樓、海關大樓、友邦大廈、和平飯店等。現在,這些大樓依然在被使用,例如亞細亞大樓目前是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的辦公樓;匯豐大樓目前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辦公樓;日清大樓是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在使用。有利大樓,原本是英商有利銀行,2004年被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又名“外灘3號”;友邦大廈,原為字林西報大樓,目前為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辦公地。但“外灘”依然是人們最常用來稱呼這個地方的名字。

海關大樓高70多米,上面的大鐘安裝在四面鐘樓上,由100多塊錯落有致的白玻璃組成,每個鐘面的直徑都長達5米多,時針長3米多,重量達60千克。鐘樓是仿照英國國會大廈的伊麗莎白塔制造的,在英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因為這座鐘樓,海關大樓成瞭外灘最引人註目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1928年元旦凌晨一點,海關大樓上的大鐘敲響瞭第一聲。由於當時沒有統一時間,上海時間比北京時間早一個小時。從此以後,進出黃浦江的各國船舶,統一以海關大鐘敲響的時間為準。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日零時,上海海關大鐘被撥慢一個小時。從此,上海進入瞭“北京時間”。

沿著蘇州河和黃浦江,你能遇到古老的工業建築和傳統的行業,同時你也會發現上海正在將“制造”轉變為“智造”。古老的工業廠房如今輻射藝術力量,傳統的行業正在努力成為標桿。

蘇州河的終點有一座百歲高齡的大橋。大橋是1907年建成的,因為不收“過橋費”,所以被叫作“白渡橋”(也稱外白渡橋)。“白”在上海話中是免費的意思。

外白渡橋是一座典型的全鋼結構橋梁,采用的是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整座橋梁的設計和架構是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的,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使外白渡橋成瞭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征,也是上海的標志之一。

19世紀中葉以來,借助於地理位置及水運之利,黃浦江沿岸金融貿易業、港口運輸業、近代工業得以興起和發展,帶動瞭上海的繁榮。與此同時,人們需要更大的河流來運輸原料,提供水源動力。當蘇州河捉襟見肘時,精明的商人便選中瞭黃浦江。

如今,黃浦江上已建成多座大橋和多條江底汽車隧道,兩岸薈萃瞭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它是一條兼有航運、排洪排澇、漁業、旅遊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

鴉片戰爭以前,西方蒸汽船已開始進入中國。後來,越來越多的外國船隻進入中國,進入上海。最初上海的船舶修造業,就是適應航運業發展的需要而擴張起來的,也為日後上海造船業打下瞭基礎。

上海世博會原先是江南造船廠的廠區。江南造船廠的前身,便是1865年由清政府開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在這裡,誕生瞭我國制造出的第一支步槍、第一門鋼炮、第一臺萬噸水壓機。1918~1921年,江南造船所為美國建造瞭4艘排水量萬噸級的運輸艦,至1949年,上海先後開設中外修造船廠50多傢,經過多年發展,幾乎所有類型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

今年2月9日除夕佳節,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在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碼頭停靠數小時後,於16時再次出發,來自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的1300名船員與近4600名中外賓客一起歡度龍年春節,共享海上中國年,創下客流新高。

3、新與舊的時尚

上海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如果要在這個城市裡選擇一條最繁華的商業街,那一定非南京路莫屬。

上海開埠後,各國都在租界內修築道路,並用自己的方式命名;後來租界合並,為避免各國因道路命名問題爭執不下,上海決定采用中國地名來命名租界內的道路。當時的南京路還隻是一條小土路,因為英國人喜歡在這條路上遛馬,於是人們又把它叫作“馬路”。

從馬路起步,中國人奔跑在通往近代化的道路上。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許多體現時尚、潮流的現代化市政設施,都從這裡開始。

1945年,中國收回租界後,將南京路改名為南京東路,靜安寺路改名為南京西路。隨著各國商傢的入駐,成瞭名副其實的“中華商業第一街”。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與延安西路交匯,全長5.5公裡,兩側雲集約600多傢商店。新開通的西起西藏中路東至河南中路的“南京路步行街”,特別適合想感受都市商業風情的人閑逛。

每到夜晚,南京路上霓虹閃爍,燈火輝煌,繁華直逼紐約東京。若論購物,特別是買衣服,實惠不如臨近的七浦路、四川北路,檔次又稍遜淮海路、徐傢匯。

在上海,有老外的地方,就是時尚的地方。外灘和徐傢匯老洋樓的大小洋鋪子是時尚的,武康路上曲徑通幽的咖啡屋、小畫廊也是時尚的,外灘某某號的頂層西餐廳都是時尚的,老外幾乎徹底建構瞭上海的品位、欲望和想象力。

如今,頂級餐廳、國際名牌紛紛進駐此地,使外灘成為上海最時尚的地區之一。當年名噪一時的“外灘3號”上海俱樂部,如今是一個匯集瞭頂級時裝店、高檔餐廳的都市新地標。

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花園別墅大多有著顯赫一時的背景,或是詩情畫意的浪漫故事,童話般的別墅不僅是當年人人傾羨的地方,現在的年輕人也對這些豪華的建築有著無限的憧憬。

如果非要用一座建築來代表現代上海的話,金茂大廈可以代言。這座鋼筋玻璃之塔高420.5米,共88層,高度屬中國第二,世界第四。這座“塔”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震人!可以讓人深刻體會鈔票的威懾力。

遊客可以體驗一趟金茂大廈的電梯(每秒運行9.1米,從1層到88層隻需45秒),去金茂大廈56樓的中庭酒吧休息一下,金茂凱悅的中庭建築被建築師稱為“時空隧道”。點一杯咖啡,感受一下大上海的情調。

陸傢嘴有各種前衛的高層建築,其中資格最老的是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整座塔高468米,造價8億元。建成時,它的高度在全球電視塔中排行第三。

東方明珠塔由3根直徑7米、與地面成58°斜角的鋼筋混凝土筒體支撐。另外的3根直徑9米的巨大筒體構成瞭塔身,並穿起瞭11個大小不等、高低錯落的球體,構成瞭一幅“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如畫場景。整座電視塔又像是一枚火箭,象征著新世紀上海的騰飛。

現在的東方明珠塔是集都市觀光、時尚餐飲、購物娛樂、歷史陳列、會展演出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旅遊熱門景點之一。263米處的大球直徑為45米,共9層,其中4層是技術設備層,另外5層分別是餐廳和觀光層,這裡鳥瞰上海的效果最好。東方明珠塔有非常優秀的燈光系統,色彩轉換之間,東方明珠塔呈現瞭一個有態度的上海。

豫園是上海市區唯一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全園擅江南園林之勝,其中仰山堂有著名的“移步換景”,點春堂為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指揮部,玉華堂前的“玉玲瓏”假山石是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齊名的江南園林三大奇石之一。

上海除瞭自然景色欠缺外,交通、娛樂、購物、餐飲方面都有不同檔次的選擇,“購物”與“美食”是上海旅遊中兩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旅途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水平,才能玩的更開心。

結語

上海也許是世界上交通最繁忙的城市,交通十分通暢,如果你自駕車遊上海,會對道路的通暢、路牌標志的方便明瞭有很好的印象。如果搭乘公共交通,則會有換乘方便、價格合理的感受。

上海磁懸浮列車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線,具有交通、展示、旅遊觀光等多重功能。上海有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從西邊的上海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乘坐磁懸浮列車,線路全長約30公裡,設計最高運行速度為每小時430公裡,隻需要7分鐘就可以到達東邊的浦東機場。

2023年,上海GDP4.72萬億元,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首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34元,其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988元,高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上海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穿越夜上海,體驗新與舊的文化和時尚之旅,領略魔都的魅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