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書法更講求文化內涵
郭偉:書法更講求文化內涵
【郭偉簡介】郭偉,1950年生,現為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篆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雲南省書協主席。他曾擔任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第五屆全國中青展、第五屆全國篆刻展、第五屆中國書壇新人展作品展、“第二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篆書展評委,獲紀念中國書協成立三十周年“貢獻獎”。
他是雲南土生土長的人!他曾當過知青,又當過材料廠工人。郭偉自幼習字,書法篆刻師從孫太初先生,從柳公權《玄秘塔》入手,後喜歡篆刻,又專攻篆書、草書。篆書風格高古而具有靈氣,含蓄又有率性,對古人所講中鋒用筆體驗深刻,線條飽滿遒勁而有韌度,拙中見巧,靈動而又不失滄桑感。他主編《中國歷代書風》系列叢書,《水墨雲嶺》,出版《郭偉書法作品集》、《晉爨寶子碑意臨本》、《會心集》。其作品入輯《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南海珍藏集》和《中國著名書法傢作品集》。
【郭偉:書法更講求文化內涵】
幾千年書法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於優雅線條美之外,其書寫文辭之美,則體現瞭書寫者的文化素養、倫理道德取向、審美心態等。線條是一種很抽象,很奇妙的東西,隻不過我們在用抽象的線條來承載可讀可識的詩詞文賦,來分佈一張白紙的整個格局時,就很有講究瞭。
書法的形式相對表象。我認為最精髓、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文化內涵。中國藝術追求的境界是一種非常平和,非常平淡的境界。而西方藝術需要的是搶眼、強烈,讓人一眼看瞭忘不掉。中國藝術則講究內涵,講究內在的東西,這是東西方文化很重要的分水嶺。
書法的形式不宜太過於追求,書法創作本身有較為穩定的模式,各種風格形式可供我們取法。總的來說,隻要能以比較適當的形式和書體進行書法創作,我認為成功率就比較高。
(圖為郭偉書法)
《爨寶子碑》刻於東晉太亨四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出土於雲南曲靖,是所見的由隸書過渡到楷書的典型實物,它反映瞭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字體風格。
《爨寶子碑》用筆雄奇,筆勢舒展,因字而形,特別強調三角點折彎與橫畫兩端“雁尾”之方強,外露鋒芒,耀其精神,介於隸楷之間,保持著濃重的隸書方筆意味。
《爨寶子碑》沒有南朝時期書法講究法度又瀟灑嫵媚的書卷氣,相較於成熟的魏碑,更原始和任性為之,顯得霸悍雄強,渾厚方正,具有刀味、石味、民間味、野蠻味,與南朝正統的名人書傢嚴守法度的書卷氣形成強烈對比。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此碑:“端撲若占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
可以考見變體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