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感激這些病人十幾年來,二十幾年來,沒有放棄我

2024-02-02 10:02:56 來源:網絡整理

蔬適是扇窗,推窗見世界。

哈羅,這裡是蔬適故事。一起看故事。在這裡,你會看見不同地方的人和豐富多樣的蔬適生活,看見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山川河流、星辰土地,看見自己,活出你想要的當下和未來。

六月初,網友 Hock 在火車站遇到瞭心目中的偶像林俊龍醫生。林醫生是慈濟醫療的執行長,也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院長,知名的心臟科醫生。因認同慈濟醫療,在盛年時離開美國返回故鄉,不計回報的投入慈濟艱辛的建設工作。

林俊龍醫生已近八十高齡,對慈善醫療始終如一,是許多年輕醫生的學習對象。同時,他也積極研究蔬食與健康相關議題。這次能和良醫巧遇,Hock 好感動。看到神采奕奕的林醫生,我也好感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林俊龍醫生的故事吧~

圖:林俊龍醫生(中)

我們的醫生好友

快到中午 12 點瞭,已近八十高齡的林俊龍醫生坐在慈濟醫院的接診室,等候著下一位病人進門。可是好一會兒都沒有人來。

“今天還有那麼多病人要看病,他們怎麼不進來呢?”林醫生問喊號的護士。

“他們說,你先吃飯。你沒有吃飯,他們不看診。”

最近,林醫生才大病初愈,回到接診室。“林醫生很有心。有一年冬天,我大半夜的進醫院。林醫生特地搓熱瞭冷冰冰的聽診器才幫我聽心跳......看到他回來,好高興啊!”

好多病人都是林醫生的老朋友瞭,他們十分疼惜林醫生。不隻為他留足時間吃午飯,還各自從傢裡帶來土特產,擺滿瞭林醫生的空桌子。

“我很感激這些病人十幾年來,二十幾年來,沒有放棄我。”也許正是林醫生和他的病人朋友間相互的牽掛,讓他再度回到瞭接診室。

圖:《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高中的時候,林醫生去醫院探望他同學的爸爸。看到一個虛弱的病人在醫生的守護下漸漸恢復健康,這讓他深深感到,身為一個醫生,他有那樣的能力可以幫忙。於是,他暗暗想著:“進入這個行業應該是我以後要追求的目標!”

從臺大畢業以後,他到國外進修,一步步,從實習醫生到住院醫生再到主治醫生,後來成為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院長。

1993 年,林醫生的父親生病瞭。他回鄉探親。同時偶然看到他的老師們在花蓮辦瞭一個慈濟醫院。林醫生和妻子洪琇美去瞭一趟花蓮,有感於醫院的理念 —— 聞聲救苦、歡喜付出,醫人、醫病又醫心,讓病人身心靈康復後都能成為有力量幫助他人的人,他當時決定,退休以後加入慈濟。

回到美國之後,林醫生常常想起參觀慈濟醫院的一幕幕,思鄉之情也愈發濃鬱。等不及退休,正值盛年的林醫生在 1995 年回到瞭故鄉,進入慈濟醫院工作。

圖:慈濟醫院

守護健康更好的辦法是?

工作之餘,林醫生也不閑著,一心撲在研究上。研究什麼呢?蔬食與健康相關議題。

即使身處加護病房的那段時間,他仍在改論文。“也不是不顧自己的生命啦,反正那個輸液管它自己在跑。我能貢獻自己所學所得。這樣的機會一生難得,我不能放棄。”

“隻要我腦子是清醒的,我就還能做。”林醫生急於把握有限的時間,與國際科學期刊《Nutrients》的編輯聯系,完成相關刊登程序,以向學界提供研究團隊的發現。這份追蹤超過十年的研究論文指出,素食者相較於葷食者,有較低風險的失智癥罹患率。

這麼多年以來,他引領團隊運用科學方法探討蔬食與健康相關議題,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中,陸續說明瞭素食者有較低風險的心血管疾病、痛風、膽固醇和膽結石、憂鬱癥、糖尿病等罹患率,以及采用植物性飲食與降低醫療支出的相關性。

那是什麼開啟瞭林醫生的研究呢?

時鐘撥回到林醫生在美國擔任心臟科醫生時,一位意大利裔美籍病人來到他的辦公室。這位病人重度肥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經常胸悶、氣喘籲籲,上樓梯時尤其辛苦。由於癥狀很典型,林醫生很快診斷出他罹患狹心癥。進一步詢問傢族病史時,林醫生發現瞭一個令人心驚的巧合。

“你的爸爸幾歲去世?”

“五十九歲。”

“哥哥呢?幾歲去世?”

“五十九歲。”

“你今年幾歲?”

“五十九。”

“不用談瞭,這是緊急情況,我要馬上安排你住院。”

心導管檢查發現,病人的三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於是,林醫生在當時有限的醫學條件下為病人接通瞭三條血管。之後,病人順利出院回傢。

有一天,這名病人回到瞭醫院,不過不是為瞭看病,而是為瞭感謝林醫生:“你知道嗎?我是我們傢中第一個活過六十歲的人!”

作為醫者,及時挽救病人於看不見的危機中,看到他們生活得更好,是很令人欣慰的。這件事也促使林醫生思考,治療心血管疾病,除瞭手術、藥物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醫生還能做些什麼。

他試圖尋找心血管硬化的根本原因。在圖書館的文獻中,他發現答案早已存在。中國老祖宗說,病從口入。西方人則說,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醫學論文指出,素食者的心臟病發生率明顯低於葷食者。可見飲食對健康影響甚巨,這觸發瞭林醫生深入研究蔬食與健康相關議題的好奇。

圖:人如其食

陪伴慈濟醫院走過開創期後,林醫生在慈濟醫院展開瞭研究計劃。在其中一個研究項目中,他和團隊統計瞭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後,發現素食者的罹癌比率高於葷食者,乍看之下並不符合正常邏輯。進一步分析後才發現,許多患者是在確診罹癌之後,才選擇改變飲食。

這是橫斷面研究的局限性,在特定時間點所呈現的特定現象,無法反映出背後原因和長期趨勢,因而他決定啟動長時間的前瞻性世代研究計劃,從 2007 年起,兩年內收集案例超過五千人,詳細訪談記錄他們的病史、飲食、健康、生活型態,並展開長期追蹤。至今,各項研究還在進行,並且持續下去。

現在,世界上致力於蔬食研究的學術機構,首推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其次是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而慈濟近年的論文發表量,則躋身世界前三。

圖:林俊龍醫生團隊成員

感恩有你,感恩每一天

如今,已近八十歲的林俊龍醫生吃蔬食 40 多年瞭。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後,他先慢跑三圈,然後到菜園摘菜,到醫院查房、看診、開會。每天從早忙到晚,依然紅光滿面、中氣十足,讓人感覺很健康、很有活力。

林俊龍醫生說,能在這一生健康的活著,有所成就,離不開妻子的默默支持。

“我是異鄉遊子

你是我心中彩虹

我與你在天涯相會

牽你的手 走歸鄉路 真空妙有的心

讓我們找到艷陽下永遠的傢”

這是林俊龍醫生與妻子洪琇美的故事。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林俊龍是傢中長子。洪琇美比林俊龍小兩歲。

考上臺大醫學院的林俊龍受邀到洪傢當琇美弟弟的傢教。他不僅啟蒙瞭琇美弟弟的向上向善之路,也讓相伴一生的真情在不知不覺中萌芽。兩人一路牽手從故鄉出發,在美國暫居,又回到故鄉。最後終於找到瞭永久的傢。

林俊龍醫生每天都在感恩,每天都在歡天喜地過日子。他希望這種情緒能感染到更多人,讓大傢知道:吃蔬食,是幸福的。吃蔬食,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 故事就到這裡啦,我們生活裡見 -

參考資料來源:

YT、FB、suiis、人醫心傳

圖:網絡

編輯:蔬小兔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