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讓一代帝師掉下馬,跛瞭腳——西學之爭的第一場大論戰

2024-02-22 05:15:15 來源:網絡整理

1860年奕訢秉政以來,奕訢接任伊始。南有太平天國、北有捻軍,西有回民之亂,整個國傢一片靡爛,無餉無兵。

但奕訢與文祥等人運籌帷幄,大膽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貞等洋務大臣,學習外國的軍事,開設近代軍工廠,一舉平定太平天國,接下來又平定捻軍、陜甘回亂。

奕訢很勤勉好學。現在留存他與李鴻章交流的書信函櫝,關於蒸汽機、加農炮、鐵甲船、開花炮、電報等工業革命事物的交流,對於新事物表現瞭極大的興趣與好奇心。

他逐漸瞭解到數學、物理、化學等課是近代科學的基礎知識。與傳統士大夫的排斥厭惡心理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與赫德成為好友,經常交流中西方的文化,同文館創立之後,奕訢又請到英人丁韙良、中國數學傢李善蘭擔任教習,奕訢也不斷學習到更多的新知識。

這讓他對於西方器物的理解遠遠高於常人。設想中樞如果對於蒸汽機、新式武器不瞭解,花多少錢、耗時多久、水平如何都不知道,面臨保守派的攻擊,回答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中樞決策就更不知拖到何年何月。

奕訢、文祥與徐繼畬等計劃逐步改進大清的官員教育與選拔制度,按三步來改革人才與官員選拔制度。這已經觸及瞭體制改革的本質。

第一步是招舉人與貢生,

第二步是招翰林、進士及與五品以下京外官員

第三步讓徐繼畬任同文館總教習,並設立天文、算術等課程

確實,年輕的奕訢是有著自已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

關鍵的第三步,奏請京師同文館開設算術與天文的課程。

突然引起滿朝大臣群起而反對,以倭仁、李鴻藻、翁同龢為首的保守派拉幫結派,這些新老夫子們實際上仍是以一種傳統的眼光觀察。

當時已經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勢,他們仍嚴守著儒傢眼中華夏與化外蠻夷的分野,寧要華夏的草,不要洋人的苗。

在新事物剛出現時,明白人實在是少數。

此次論戰,正方是奕訢、文祥及幾位軍機大臣,反方倭仁、李鴻藻等人另加盍朝上下各科舉官員。情勢相較,正方可謂是勢單力薄。

文淵閣大學士、皇帝師傅、總理戶部大臣倭仁,大義凜然說出那句保守派的名言:“立國之道尚理義而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而不在技藝”。

他同時認為,以中國之大,“堂堂中華,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采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這種一身正氣的大空話,一時間贏得京城官員和士子的廣為傳頌。

奕訢等隨即上奏,並出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意見,他借用李鴻章的話說,一些崇尚空談的大臣,

“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

他認為,倭仁等如果“別無良策,僅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櫓等詞,謂可析沖樽俎,足以制敵之命,臣等實未敢信”。

意思毫不客氣,如果以後再發生聯軍打入北京的事情,你倭仁拿忠信與禮儀與洋人去幹仗?奕訢可謂是將自已內心深處的話一吐為快。

奕訢與文祥就利用倭仁奏折裡的大話。你倭仁不是說,堂堂中華不患無才嗎?那就請你去找幾個人才來教天文與算術啦。

這個事情報與兩宮太後,慈禧還是明白道理,於是下旨要倭仁保薦人才。接到旨意的倭仁一臉蒙逼,沒有想被奕訢抓住漏洞來這一招,到哪裡去找這種人才?我不就是奏折上隨口一說嘛。

但聖旨在此,結果又是找翁同龢,又是找徐桐,這些人討論瞭半天都是餿主意,倭仁沒折,隻好如實回奏,我實在找不出這種人才。

奕訢覺得還應乘勝追擊,奏請讓這個口口聲聲要臥薪藏膽的倭仁到總理衙門上班。讓他去處理一些具體事宜,知道做實事之難。倭仁接到任命旨意,老夫子可是為難得要死,於是請病假,裝孫子。可等他回來銷假,旨意仍命他去上任。這一下可把老夫子愁死瞭,要他去總理衙門去與洋人打交道,簡直生不如死。又不能抗旨,結果終日神情恍惚,不能自已。最後終於想出一條妙計。次日,他在紫禁城騎馬上朝,特意成馬上摔下來,結果把腳給扭壞瞭。見到老夫子玩起瞭苦肉計,朝廷也就放他一馬。

可不曾想,倭仁的抗爭反倒成瞭士大夫的表率,在旨意下達之後仍然有官員不斷上書諫阻,一時之間同情之聲四起,口誅筆伐之勢越甚。

從此,奕訢就多瞭個“鬼子六“的稱號,凡是奕訢主張的洋務就滿朝官員幾乎都反對。

然而慈禧這個旨意的下達,明顯是和稀泥,隻是懲戒瞭倭仁,旨意中卻沒有讓翰林與進士出身的官員去同文館學習的 。

她並不想得罪京城官僚。

就目的而言,實是奕訢的大失敗,那些有功名在身的士人受此影響,誰都不肯入讀同文館。師同文館從創辦開始就遭遇重大挫折,致使滿懷熱情的徐繼畬憤然辭職。

慈禧則表面上傾向於奕訢,但成功的把“媚洋”的黑鍋引向瞭沒有決策權的奕訢。而且慈禧還找到一個對付奕訢的辦法,就是以清流派打擊奕訢,逐步在軍機大臣與總理衙門中插入李鴻藻等清流健將,以掣肘奕訢。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