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最神秘的菩提祖師最可能是神化過的王陽明

2024-04-04 18:25:20 來源:網絡整理

本人從小看西遊,不知多少遍。我不知道在中國如今沒有看過西遊的人具體還有幾個?可以肯定那是一個極小的數字。

畫冊版、電視劇版、動畫片版、小說版可以說《西遊記》伴隨我一起長大,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瞭幾個疑惑。例如:孫悟空為什麼前期那麼強後期那麼弱?烏巢禪師是何方神奇?菩提祖師是誰?他怎麼那麼的厲害……

這幾個疑問一直伴隨著我,想必也同樣伴隨著你,特別是關於菩提祖師這個《西遊記》最具有神秘色的高人,更是激起無數人對他身份的種種猜測。雖然隻在書中前兩回短暫出現過,卻是一位讓人記憶猶深的人物。因為正是他僅用短短三年時間,隨意傳授瞭些道術便造就出一個可以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試想他本人該是何等的存在?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這是菩提祖師第一次出場吳承恩對他的描述,正因為這個描述,讓許多人都認定菩提祖師就是另一部神魔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中西方二聖的準提道人。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這是準提出場時的介紹,和菩提祖師的出場介紹可以說是一模一樣,隻是第一句中有三個字不同。

形容菩提祖師用瞭“大覺金仙沒垢姿,”意思是大覺悟金仙境界沒有任何瑕疵是完美的金仙境界;形容準提這首詩改瞭三個字,將“沒垢姿”改為瞭“不二時”,“不二”為佛傢用語: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

可這是完全不相交的兩本書,而且《西遊記》成書的時間是早於《封神演義》的,起碼要早幾十年。兩書的作者吳承恩〈公元1500-約1583>、許仲琳<公元1560~1630年>有著六十年的年齡差,吳承恩60歲時,許仲琳才剛剛出生。

所以說菩提祖師是《封神演義》中準提道人的化身是站不住腳的。

除瞭這個說法外,還有另外幾個比較有名的推測。說菩提祖師實則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出於某種目的化作菩提祖師這一身份,專門為瞭收孫悟空為徒。可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因為在書中整個西遊所在的世界都是老君開辟的,此等的存在要是想收孫悟空為徒沒有遮掩的必要。

說菩提祖師是如來佛祖的主要依據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這十二個字輩是佛傢的詞語;“靈臺方寸山”縮寫便是“靈臺”;而且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庭當時有那麼多大人物都能擒住孫悟空而偏偏請如來出手。可原著中清楚寫到:祖師說一會道,講一會禪……如來佛祖不會宣揚道法,更達不到三傢配合本如然的高度。單從這一點也可以斷定,菩提祖師不可能是如來的化身。

書中菩提祖師雖然隻在前二回出現,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對他的描述中可以得出許多東西。從出場詩可以看出他深不可測的道行;從讓師兄們教悟空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可以看出祖師也是精通儒傢之術的……

從不並多的文字中,我們知曉瞭這樣一位隱世高人,既不是正統的佛教中人,也不是純正的道教徒,但卻又精道精佛又通儒,是“三教合一”莊嚴體,除此之外還兼通三教九流,且涉世極深,知曉世道的險惡、人情澆薄,以及全身之策。

其實菩提祖師就是菩提祖師,一個化外仙蹤者,遊於各傢知識之中而融會成自己的東西,既能鉆得進,又能跳得出,不僅有打破教門界限的勇氣,更有打破教門界限的能力;不僅是教門的界限可打破,知識的界限也可融通。他有著思想上的豁達,知識上的無邊,術法上的無界。

如果真要說他是誰,我認為是明朝最為傳奇的一代奇才:王陽明。吳承恩是把自己偶像進行瞭神化這才有瞭菩提祖師這個人物。

認真閱讀西遊世界,我們就會發現說它是抑道揚佛或揚道抑佛都是不準確的,書中對佛、道兩教都有著批判。整個西天取經看似在揚佛,但過程中多有嘲諷。例如:如來口中冥頑不靈急需教化的東土大唐沒有一隻妖魔,反而是在佛教掌握的西牛賀洲妖魔遍地;獅駝嶺菩薩的坐騎、如來的舅舅帶領群妖吃掉瞭獅駝國所有的子民,那場景就是人間地獄;至西天取經時,如來兩位弟子要錢的醜態…

構建這麼一個神魔世界的者吳承恩真正要講的是三教合一,也就是王陽明所創講“知行合一”重“心之本體”的“心學”。

王陽明生於成化八年,也就是1472,卒於嘉興七年,也就是1529年。這是一位被譽為大明第一牛人的存在,連為大明續命二百年的於謙都隻能排在他身後,可以說他57年的人生如同開掛。(有興趣的可以去瞭解一下,在這裡就不多介紹王守仁的事跡瞭)今人常說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出過一個半聖人,一個是指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隻此一句話足以說明王守仁的不凡。

做為一名後生,吳承恩對於王陽明是極為崇拜的,他所寫的《西遊記》通過悟空的形象來宣揚“三教合一”化的心學理念,這是一目瞭然的。心學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受外物迷惑而放縱不羈的心回歸到良知的自覺境界。

在《西遊記》中,主要從三方面表現出來:第一,《西遊記》特選“心猿”這一典型的比喻躁動心靈的宗教用語來作為孫悟空的別稱。

第二,一些回名、書目諸如“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等不少就是用修心煉性的術語所構成的,在書中的詩贊中議論悟空道“心即猿猴意思深”亦是清楚地表明瞭作者是把孫悟空當做人心的幻相來刻畫的。

第三,全書構架分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悟空被壓於五行山下”、“悟空西行取經成正果”三個部分,分別隱喻瞭放心、定心、修心的全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一場尋心之旅。

這也完美詮釋瞭“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句話中尋心的含義;也詮釋瞭為什麼菩提祖師精通儒道佛三教;因為菩提祖師是心學祖師。

#頭條創作挑戰賽#​#冬日生活打卡季#​#在頭條看見彼此#​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