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為民?還是執法圍民?監管不能再變成“城管”那般的惡名瞭!

2024-04-04 17:20:12 來源:網絡整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全國各地的監管部門把目光轉向瞭小微市場主體,許多小商、小販、個體在懵然間就被開據瞭重額罰單,罰款金額每每皆是遠超案值,罰款數額與違法所得的比例,高達到100倍至800倍,個別案件甚至超過3000倍!

2021年陜西榆林一傢蔬菜糧油小店因賣出5斤自農戶手中購來的芹菜,被當地監管部門以所售芹菜不合格為由,開具一張6.6萬罰款單。此事件反響巨大,央媽旗下的《新聞30分》都對其進行瞭報道。

農戶沒有供貨許可證,交易沒有票據,這些是事實。從農戶手中賣,店主多少也有些貪小便宜,這也是事實。

食品安全重於泰山,監管依法對此類事情進行懲戒,也不是什麼不可以理解的事情。

可5斤芹菜獲利10元,罰款6.6萬,罰款與獲利的比例高達6600倍,這樣真的合適嗎?

同樣的案件在福建閩侯也發生過一次,一位名叫陳依伯的農民,從種植蔬菜的鄰居手中賣瞭70斤芹菜,轉手賣給瞭蔬菜批發市場,獲利14元。

圖片來源網絡

芹菜同樣不達標,一項名為毒死蜱的項目農藥殘留超標,被立案調查,行政罰款5萬,後又加罰5萬,並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需要註意的是農藥殘留都可以通過水洗浸泡的方式清除,水洗浸泡解決不瞭的農藥都在國傢禁止名單上)

獲利與罰金的比例同樣高達幾千倍,讓人感到錯愕!

我記得曾經鬧的沸沸揚揚的“張核子事件”中,核酸檢測造假的處罰金才7.35萬。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瑤湖校區食堂吃出蟲子、鋼絲球、頭發等異物已成常態,甚至還有國際笑談的“鼠形鴨脖”,好像監管部門至今都沒有對此做出任何處罰。

一邊“小過重罰”、“小過超罰”,一邊“重過輕罰”“重過不罰”,如此反差的現象真實存在,可謂是細思極恐!

從案件本身來看,兩起事件中所銷售的芹菜不合格皆為事實,出於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確實應該受到處罰。

可兩起案件中售賣芹菜數量都很少,獲利也低,違規情節較輕。從常理來看,因為幾斤不合格的芹菜,一個獲利14元、另一個獲利10元,就被罰如此大數額,既沒有顧及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又背離瞭罪責罰相適應原則,於情於理都難以被公眾接受。

按照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也就是根據罪刑的大小,決定刑罰的輕重。罪重的量刑則重,罪輕的量刑則輕。

近年來,不少小店因為售賣“拍黃瓜”“涼拌黃瓜”“涼皮放黃瓜”“拌皮蛋”等涼拌菜類被罰的消息頻頻傳出引發熱議。應當引起監管部門的思考,畢竟執法的宗旨是“執法為民”而不是“執法圍民”!

眼下,我國不少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都面臨著經營困難與壓力。在這種情形下,倘若市場執法部門動輒就“小過重罰”,不但與國傢全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嚴重相悖,也不利於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增加經濟恢復發展。

誠然“食品安全大於天。”本著“預防為主、風險管理”的原則,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突出瞭“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但在具體的裁量上,“四個最嚴”與“過罰相當”並非對立,應該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在不涉及重大原則、重大危害的問題上,應避免“一棒子打死”“一刀切”式的機械執法,充分運用提醒教育、勸導示范、警示告誡、指導約談等多種方式,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才能真正實現“放水養魚”。

隻有這樣才算得上“執法為民”!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