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還是沒標點的讀著帶勁

2024-04-04 13:05:13 來源:網絡整理

為什麼這樣說呢?現代人讀書功底太差,還喜歡用標點。沒標點我們可以加嘛,而標點錯瞭,我們可就很難讀懂瞭。

當然,我也喜歡用標點,畢竟是學簡體字、白話文長大的。問題是古書點校,沒讀通去加標點,隻會讓人一頭霧水,還不如拿本不加標點的給人看。一眼掃過去,標點自明;碰到難的,大不瞭大聲誦讀幾遍。

我是查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爾雅•釋樂》,才有這些牢騷的:

“所以鼓柷謂之止,所以鼓敔謂之籈”,郭璞註雲:“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桐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籈者,其名”。

老實說,讀不通,但翻閱資料,搞懂桐、鉏鋙之後,發現斷句都錯瞭,難怪讓人頭痛。

句子若沒斷錯,依上下文,也能推出桐、鉏鋙之意。

其實手裡的《宋本六經圖》,沒有標點,看過挺順暢的。根本不受今人誤導。

然後拿周祖謨先生所校宋監本來核實,結果啞然失笑:錯的是周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點者,隻是照抄周氏點校而已。

其實有標點當然好。但用不對,卻害死人。問題不在標點,而是現代人讀書功底不夠,還要去硬給古籍點校。

標點通行的同時,我們的讀古書的能力卻在一代代退化,這才是令人惱火的地方。像周祖謨那樣的民國大師,尚有讀書不通之處,況且是學人教版長大的我們呢?上古《爾雅》點校本,還依據周校,而中華書局的十三經清人註疏,其標點錯誤,不勝枚舉,我已懶得說瞭。

有些教授還專門寫瞭幾篇論文,談瞭這個問題。

經文、註文既然能點讀錯,而且錯那麼多,我也是無語。隻能感嘆:一代不如一代。

而讀古書,最終要有誦讀功底,標點,隻是現代人的快讀習慣。當然,我們讀古書,隻要對後人的標點熟視無睹,也就心態平和瞭。

既然如此,上古也好,中華書局也罷,幹嘛不直接出版影印本呢?免得耽誤大傢的時間!

能讀書的,費用會省大半。不能讀的,即使加瞭標點,他也不願讀的,更不會去購買。

多出一些影印本,少請些南郭處士點校,中國真不缺讀書苗子!

您可能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 網絡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壹讀立場,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或涉不實謠言,敬請向我們檢舉。